OAE的起源
1978年David T Kemp从外耳道记录到来自耳蜗的音频信号,称其为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sion, OAE)。自那之后,耳声发射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启了它的临床应用之旅。
OAE的产生机制
耳声发射产生于耳蜗的外毛细胞,是经听骨链和鼓膜传导释放于外耳道的音频能量。耳声发射的产生主要由以下两个学说解释:
主动机制:
耳蜗内正反馈机制表现为当基底膜活动,引起外毛细胞纤毛运动,形成感受器电位,刺激外毛细胞活动,从而引起基底膜的进一步活动。被放大的基底膜振动反向传递到蜗底,被记录为耳声发射。
行波双向性:
耳蜗基底膜的行波呈双向性运动,可以由蜗底传向蜗顶,也可反向从蜗顶传向蜗底。双向传播的机制源于基底膜机械阻抗的不均匀假说和基底膜对相贯线的两个刺激声频率产生的相互作用,产生部分能量的折返。
OAE的分类
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
指在没有外界刺激声时,在外耳道记录到的耳蜗自动产生的音频能量。
瞬态声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
使用短声或短纯音等瞬态声刺激耳蜗产生的音频能量。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
使用两个具有一定强度比和频率比的纯音同时刺激耳蜗后产生的与刺激声有固定关系的音频能量。
刺激频率耳声发射(SFOAE)
使用连续纯音刺激,经过一定潜伏期后,在外耳道记录到的与刺激音性质相同的音频能量
电诱发性耳声发射(EEOAE)
使用交流电刺激耳蜗诱发的与刺激电流相同频率的音频能量。
上述五种耳声发射中,常用于临床的两种是TEOAE和DPOAE,而其余三种临床应用较少,多用于科研。
虽然TEOAE与DPOAE同为耳声发射,但是两者之间有不少差别。请参看下表。
OAE的测试过程
用手拉开患者耳廓,将测试探头密封于外耳道之中,开始测试。
注意事项:
测试环境尽量安静;周围环境噪声控制在35 dB A以下。如做听力筛查,可控制在40~50 dB A。
患者在测试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安静,尽量避免吞咽和粗重喘气;
新生儿应处于安静状态,可在睡眠中测试;
OAE的结果判断
对OAE测试的结果判断通常关注三个通过标准:信噪比、幅值以及重复率。DPOAE不具备重复率。
筛查型OAE:
筛查型OAE测试的结果判断较为简单。测试仪器具有内置的或提前设定的判断标准。如使用MAICO ERO·SCAN设备,通过DPOAE筛查协议需要在4个测试频点中3个或以上频率的信噪比≥6dB,通过TEOAE筛查协议需要在6个测试频点中3个或以上频率的信噪比≥4dB。
在测试完成后,仪器会根据上述标准自动判断结果通过与否,得出“通过”或“转诊”。
当测试结果为“通过”时,表明该侧耳在当前测试下OAE结果正常;
当测试结果为“转诊”时,表明该侧耳在当前测试下OAE结果异常,怀疑患有听力损失,需要转诊到听力诊断机构做进一步听力学评估。
诊断型OAE:
诊断型OAE的测试结果解读相对于筛查型较为复杂。听力师需对各个测试频点的信噪比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判断,并结合OAE幅值与本底噪声对测试可信度进行判断。
例子:如上图所示的DPOAE测试结果,可描述为:0.7-2kHzDPOAE信噪比正常,3-5kHzDPOAE信噪比低于正常范围。
OAE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听力筛查
卫生部在2010年发布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中推荐使用OAE测试作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耳声发射具有快速、简便、无创、灵敏和易操作的特点。
听力损失的鉴别(部位类型)
耳声发射来源于耳蜗,是耳蜗外毛细胞活动的结果。测试耳声发射有助于评估耳蜗功能,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进行病变位置诊断。例如患者纯音测听结果显示SNHL,但可以检测出耳声发射,则初步判断病变位置不在耳蜗;结合听性脑干反应等结果则可进一步判断病变位置是否为蜗后。
预估听阈、频率
当听力损失超过40~50dB HL时,耳声发射幅值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可根据耳声发射引出与否,结果中耳及其他测试结果,对听力损失进行初步程度判断。此外,DPOAE测试结果与纯音听力图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也可根据DPOAE各频率的OAE引出情况,预估听力损失的频率。因TEOAE使用的刺激声为宽频信号声,其在判断听力损失频率的应用较为局限。
听力监测
耳毒性药物及噪声暴露主要影响耳蜗功能。对上述原因造成的听力损伤测试,耳声发射的幅值变化早于纯音听阈变化。因此,可使用耳声发射对必须服用或解除耳毒性药物或噪声暴露的人群进行听力监测。